新年长一岁,永达理跟您分享值得培养的财富新技能
2022-03-15 11:59:29 来源:
新年长一岁,永达理跟您分享值得培养的财富新技能
新环境,新课题,新挑战,总是会催生出更加精明理性的经济环境。那么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,作为经济个体的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财富素养和技能,才能管好钱,打理好未来生活呢?本篇内容帮大家做个梳理。
01
理智约束消费欲望
当今,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在各个领域体现和传递,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消费端的浮躁。
12月20日,知名主播薇娅被爆料偷税漏税6.43亿,追缴税款、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13.41亿元。据公开信息披露:网络主播黄薇(薇娅)隐匿来自直播平台的佣金收入,设立多家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,将直播带货的佣金、坑位费转换为企业经营所得,虚假申报偷逃税款,目前被税务部门立案并进行深入侦查。
暂不论薇娅偷税漏税事件本身如何,单是涉案税款金额就有网友惊呼,简直是天文数字。这背后,是带货产业的急剧浮躁和亿万大众的消费狂欢。随着近年来零售业的互联网转型,商家在把握人性弱点方面做足了功课,不断以模式创新激发人们“买买买”的意愿,薇娅是产业中最红的典型,但仍不能代表整个产业的体量,有多少不理智的消费从直播间流走,数字恐怕要更加超乎想象,而且你我有份。
换个角度看相同的问题——
据网络数据统计,2021年上海市咖啡馆数量达到6931家,超过东京和纽约,成为拥有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国际城市,同时是价格战、营销战和装修战最内卷的咖啡城市,北京紧跟其后,咖啡馆数量达4000多家,近一两年,国内咖啡馆迎来开店潮,成都几乎每个月都有30家独立咖啡馆开业,行内甚至因此产生了一个新名词“成都速度”。
当餐饮业从2019年底至2020年上半年的疫情打击下走出来,几乎是经历了“报复性”的复苏发展。社交媒体和小红书所带来的打卡经济缩短了新生餐馆咖啡店的“养店期”,创造了“新店蜜月期”的概念,推动餐饮业在时尚潮流中迅速窜红,加上政府的贷款和政策扶持,令资本涌向迎合年轻化口味的餐饮。
透过咖啡馆这个小切口来看投资和消费风潮,恰恰契合了我们之前提过的一个概念“拿铁因子”,当经济波动压力加剧,会对消费端带来挤压,商家挖空心思制造各类“拿铁因子”,诱使消费者慷慨解囊。
因此,想要精明地管好自己的钱,理智化地做好消费安排是第一步,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去选择清心寡欲的经济生活,而是要提早地备好过冬的粮食,经济预期好时,开源是个人和家庭财务的重点,当未来不确定性增强,就必然要转向节流。
02
科学展开财务规划
科学的财务规划似乎是一句老生常谈的内容,这里我们将提供几项更可量化的规律,大家可以通过以下五大财务规划中的常用法则,审视一下自己的钱管得是否合理。
No.1“80法则”:风险承受能力看年龄
在投资的过程中,随着年龄增长,养老等未来费用的准备时间越来越短,因此对于风险的抵御能力也将不断减弱,这就在风险和年龄之间形成了这样一个规律——“80法则”。意思是在投资过程中,购买高风险产品的资金比例不能超过80减去你的年龄,即:(80-你的年龄)X1%。
当然,“80法则”只是给出一个大概的经验比例,重点是提示投资者除了追逐收益,还要时刻意识到为个人和家庭的各项未来费用筹备预留出时间。根据家庭的具体状况和未来经济预期,“80法则”还将适度进行调整。
No.2“72法则”:复利收益心中有数
“72法则”是一个复利的计算规律,指一直不拿回利息,在账户中累计复利升息的情况下,本金增值一倍所需的时间是72与年收益率之商,即:本金翻倍所需要的时间(年)=72/年回报率(%)。
“72法则”的规律有助于我们快速计算财富积累所需的时间,以便我们更为量化地安排各项财务规划,精准地满足各项未来支出的需要,特别是明晰我们的储备时间。
No.3“31法则”:警惕成为房奴
“31法则”的含义是每月的房贷还款数额以不宜超过家庭月总收入的三分之一,这条法则对现代社会人成为“房奴”提出了一项量化参考标准,其实不仅仅是房贷,个人各项贷款的总和都可以依据“31法则”进行衡量,避免比例过高的债务对家庭财产状况的稳定带来压力。
No.4“30法则”:避免持股“变成大盘”
我们常常会说: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,目的是为了有效分散风险,但这也是在适度的前提下,如果超过了适当水平,篮子太多也未必风险就能随之下降。
“30法则”和股票投资有关,提出的投资建议是同时持有的股票最好不要超过30只。因为根据经验,超过30只股票的组合,平均收益几乎与大盘趋同,这就是股票投资领域里常说的“变成大盘”。同时,持有超过30只股票,也意味着超过了大部分人对行业和市场的研究能力。
No.5“墨菲定律”:投资有风险,理财需谨慎
大名鼎鼎的“墨菲定律”于1949年由美国工程师爱德华·墨菲提出,核心内容是根据实验和概率计算可得出经验: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,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,它总会发生。
这条定律应用到投资和理财领域意味着,任何投资行为都有可能会造成经济损失,特别是监管文件指导下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被打破后,“卖者尽责,买者自担风险”逐渐成为行业惯例,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财务规划时擦亮眼睛,把防范风险放在首位。